今天是: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页 >> 实用技术 >>正文

持续高温天气水产养殖生产管理技术要点

来源:咸宁市农业科学院 时间:2022-08-02

七月入伏以来,我市连续出现高温天气。随着气温、水温的持续升高,水体内藻类和细菌繁殖速度加快,溶解氧量下降,当前又是鱼类生长旺盛时期,亦是水产养殖风险最高时期。随着鱼类摄食量增大、代谢废物增多,大量消耗水体溶氧,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指标升高,水质恶化;持续高温天气下,鱼类会出现相应的应激反应,其自身免疫力降低,更容易导致细菌入侵,致使鱼类大量死亡。为加强夏季高温期饲养管理,确保水生动物健康生长,安全度夏,从而达到稳产高产目的,特提醒广大养殖户做好以下管理措施:

一、巡塘要勤,做到“四看”

正常情况下每天坚持早中晚各巡塘1次以上,如遇特殊天气要随时巡塘,以便及时解决突发情况。巡塘时要做到“四看”:一看水质。水色偏浓(过肥)可换水或加注新水,水质老化,需用生石灰或水质改良剂溶水泼洒进行调节,水质偏瘦要施肥;二看天气。天气闷热或连续阴天,水中溶氧低,易产生缺氧泛塘,要减少投饲量,并延长增氧机开机时间;三看鱼类吃食情况。若天气和水质较好时,养殖对象吃食锐减,则有发病的预兆,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疾病;四看鱼类活动情况。一般鱼类喜聚集成群,若少数出现分散靠边游、独游、窜游则可能是感染疾病,需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。此外,对死亡或患病较重的个体要及时捞出并进行无害化处理,若未及时捞出,高温天气下尸体腐败速度加快,会加速恶化水质,进而导致养殖对象病害频发。

二、调节水质,合理增氧

夏季鱼类摄食量大,排泄物多,容易引起浮头,因此要加高养殖水体的水位,常规鱼养殖一般保持2.0-2.5 m,虾蟹池水位保持1.3-1.5 m,并经常换水。一般每7-10天加水一次,每次加注新水20-30cm,保持水位稳定(网箱养殖应及时调整网箱位置),每隔10天左右泼生石灰一次,用量20千克/亩。水质不稳定的,应使用光合细菌为主的菌种稳定水质;水质浓浊、发黑的,应使用芽孢杆菌或乳酸菌为主的菌种分解有机质,净化水质;水体亚硝酸盐、氨氮等含量超标的,应使用硝化细菌为主的菌种进行转化。要注意的是:光合细菌和乳酸菌等菌种是不耗氧的,使用范围较广,而芽孢杆菌和硝化细菌是强耗氧的,使用前需开动增氧机或配合增氧颗粒使用,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。为保持水体溶氧充足,应科学合理使用增氧机,坚持晴天午后开机,雨天傍晚开机,阴天半夜开机,浮头开机。

三、科学投喂,“四定”原则

天气多变季节,要密切观察养殖对象的吃食情况和行为,坚持做到“四定”(定质、定量、定位、定时),科学合理喂养:一看天气。晴天时,水体溶氧高,鱼类摄食量大,可适当提高投喂量;天气闷热时,水中溶氧量低,残饵易腐败变质,应适当控制投喂量,投喂的饲料量不宜过多,坚持八成饱原则,以免过饱引起鱼类消化吸收不良和肠道性疾病发生;二看水质。水质清爽时,鱼类摄食旺盛,可多投;水色过浓少投并加注新水;三看摄食情况。从摄食情况来看,一般鱼类在0.5-1小时内吃完比较合适,投喂次数3-4次为宜,闷热天气可适当减少投喂次数,降低投喂量。另外,夜间一般不投饵,若在夜间投饵喂食,鱼类吃饱后,呼吸量增加,而此时浮游植物也消耗氧气,会使水体溶氧减少,易导致鱼类缺氧。

四、定期消毒,及时防治

夏季是鱼类发病的高峰期,各种细菌性、病毒性和寄生虫性病害都可发生,而病害防控的主要原则是无病先防,有病早治,防重于治。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杀菌,改良水质,增强鱼类的抗病虫害能力。一般每15-20天消毒1次,鱼塘整体消毒,一般全池泼洒生石灰、漂白粉、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等药物,以达到对水体消毒的作用,防止病害的发生。此外,消毒6-7天后,可增投微生态剂,以改良水体水质,降低鱼类感染细菌和病虫害的概率。同时,可定期使用抗应激剂、体质增强剂等拌饵投喂,增强鱼类的抗应激能力和抗病力。

五、捕大留小,控制密度

做好轮捕工作,捕大留小,均衡上市,这样既能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,满足市场夏季高温季节鲜活水产品的需求,又能降低养殖密度,以免高温季节养殖水体载鱼量过多而诱发各种病害,从而达到稳产、高产、高效的目的。捕鱼要选择下半夜水温较低时进行,且捕鱼前需开启增氧机以有效提高水体溶氧量。捕鱼后,鱼体分泌大量黏液,同时水体混浊,耗氧增加,因此需立即加注新水或开启增氧机。同时,要及时选用二氧化氯等药物进行水体消毒,防止拉网损伤的鱼体感染病虫害等。

(图/文 徐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