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我市已进入梅雨季节,预计7月上旬结束。为帮助我市水产养殖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梅雨季节的管理措施,降低梅雨季节对水产养殖的不利影响及水产养殖病害爆发的风险,特制定此生产管理防范措施,供各水产养殖从业人员参考。
一、梅雨季节对水产养殖的不利影响
1、连续降雨可能造成养殖设施损坏、养殖动物逃逸和敌害生物入侵等。此外,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,不利于饲料、饲料原料、兽药和调水制剂等的贮存。
2、梅雨季节气压低,多阴雨,长期光照不足,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,常常会引起池塘水体溶氧不足,水质稳定性差,易造成藻类死亡甚至倒藻,进而导致泛塘死鱼。
3、梅雨季节频繁出现的强对流天气会导致池底上泛,沉积于池底的虫卵会大量释放,加之溶氧不足,水生动物摄食减少体质相对较弱,是寄生虫病的高发期。而梅雨过后光照变强,水温快速回升,水产养殖动物活力增强体表易出现伤口,且细菌、病毒等病原生长、繁殖加快,极易引发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等。
二、梅雨季节水产养殖生产管理预防措施
1、加固养殖设施
及时检修电力、供水、燃气及充氧等设备,确保正常运转。设施渔业、工厂化养殖等经营主体要加固大棚,谨防强风。养殖池塘要加固堤埂,防止池埂决口,安装防逃网,维修进排水口。遇连续降雨,水位上涨过快,应及时排水,防止漫溢。保证饲料储存处干燥、通
风,加强灭鼠工作,并注意检查饲料是否有霉变等情况,以防引起水产养殖动物中毒。
2、加强水质调控
保持稳定的水质状态在梅雨季节是非常关键的工作,重点要关注水体溶氧含量及变化、藻类的丰度、活性及变化。持续连绵阴雨天气时,可保持增氧机常开,以维持水产养殖动物基本的溶氧需求;可在梅雨期连续3天以上晴天时施肥,以维持藻类的活性及丰度。暴雨来临前,可用生石灰调节雨水进入池塘后的pH值,并杀灭由雨水径流带入池塘的病菌。虾蟹养殖池适当降低水位,以水草根部可见光照为宜,确保水草能够有效进行光合作用。
3、加强疾病防控
梅雨季节水产动物寄生虫性疾病发生概率较高,主要为纤毛虫、甲壳类寄生虫、孢子虫等,应加强寄生虫镜检,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驱杀;下雨及强对流天气前使用氧化型改底剂如过硫酸氢钾等改底,隔日视天气情况使用芽孢杆菌、乳酸菌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,改善池塘水质和底部生态环境;科学投喂优质饲料,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、免疫多糖、中草药和微生态制剂等,以改善水产动物消化能力,增强抗应激能力与抗病能力。
三、梅雨季节强降雨后水产养殖恢复生产管理措施
1、检查修复养殖设施
强降雨后应立即检查池塘、网箱、围拦网等渔业生产设施是否受到损坏,及时封堵被冲毁的鱼塘决口和围拦网的溃口,尽量减少养殖水生动物的逃逸。要加高、加宽、加固退水后的池塘塘埂,加强巡查,防止复溃。
2、死鱼无害化处理
强降雨后养殖水域可能出现大量死鱼及其他杂物,要及时打捞死鱼尽快进行无害化处理,切忌随便乱扔。无害化处理措施包括焚毁、掩埋等,其中以生石灰消毒处理后再深埋1米以上较为常用。同时注意对打捞死鱼的工具、器皿进行消毒处理,防止疫病爆发。
3、坚持巡塘准确诊断
强降雨后坚持早晚巡塘,观察记录养殖鱼类的活动情况、摄食情况、体色情况、水质变化情况以及天气变化情况,勤观察、细分析,及时发现病害。正常养殖过程中,在投饵区的下风处撒网打捞出现离群独游、池边聚集周游、打转狂游、烦躁跳跃等现象的鱼,对目标鱼开展体检。体检的标准流程是:鳃丝颜色(状态)、口腔、眼球、鳃盖、体表、鳍条、肛门;鳃丝的镜检及内脏的检查,通过检查提前发现小问题,提前干预小问题,从而避免形成大问题。
4、及时补充水产苗种
强降雨后及时调整养殖密度。对于决堤逃逸的池塘,及时补充苗种;确实无法补充苗种的,应及时调整养殖模式或调整养殖品种。重新选择生长快、适应性强,效益好的品种进行养殖,力争实现当年上市,减少灾害损失。补充苗种、转塘、并塘时,要严格按照苗种转运操作规程进行,做好消毒防病工作,尽量减少鱼体损伤。
(图/文 徐晶)